数据采集仪校准结果不合格,核心处理原则是 “停止使用 + 排查原因 + 整改验证",避免用不合格设备影响后续测量数据有效性。
设备本身问题:检查传感器、信号模块、主板等核心部件是否损坏、老化,或存在出厂缺陷。
操作 / 环境因素:回顾校准过程是否存在接线错误、参数设置不当,或校准环境(温湿度、电磁干扰)不符合要求。
校准设备问题:核实校准所用的标准器具是否在有效期内,是否存在精度偏差。
维修或更换部件:联系设备厂家或专业维修机构,修复故障部件(如更换损坏的信号接口),或更换无法修复的核心模块。
重新校准:维修后需再次送第三方计量机构校准,确保误差在允许范围内。
降级或报废:若维修后仍无法达标,或设备已严重老化,可降级用于低精度非关键场景(如粗略监测),或直接报废处理。
缩短校准周期:对修复后的采集仪,将第三方校准周期缩短(如从 1 年改为 6 个月),加强精度监控。
优化使用环境:避免采集仪在高温、高湿、强电磁干扰环境中使用,规范接线和参数设置流程。
建立设备台账:记录采集仪的校准、维修、使用情况,提前预判设备老化趋势。